農曆與公曆之間:中西曆法交融的歷史與探討

「Lunar New Year」與「Chinese New Year」的爭議

近年來,關於農曆新年的稱呼,出現了「Chinese New Year」與「Lunar New Year」之爭。中國方面認為此傳統節日應該只稱作「Chinese New Year」;然而,其他東亞或東南亞地區,諸如韓國、越南等地也都有慶祝農曆新年的習俗,因此國際上更傾向以「Lunar New Year」稱之。

韓國亦同樣慶祝農曆新年,而「Chinese New Year」自民國初年起,在官方層面又有「春節」之稱。據說此命名在袁世凱時期開始較為流行,後來成為正式名稱。於是現在民間常將此慶典稱為「農曆新年」,但官方則習慣稱之為「春節」。

中國曆法的由來與 1912 年的變革

中國使用農曆(又稱夏曆)的歷史悠久,直到 1912 年 1 月 1 日,才由中華民國政府正式廢除舊曆作為官方曆法,並使用公曆(格里曆,Gregorian Calendar)。這套格里曆源自更早的海撒曆(Julian Calendar),海撒曆曾規定每四年潤一次,但因為實際太陽回歸年長度並非整數,曆法仍需不斷修訂。格里曆在 16 世紀由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推行,以修正過度偏差的海撒曆,目前成為全球通行的公曆。

月圓與年頭年尾:妙絕對聯

  談到陰曆,人們常用「十五、十六」的滿月來對應朔望週期。提起一副著名對聯:「天上月圓,人間月半;月月月圓,逢月半。/今夕年尾,明朝年頭;年年年尾,接年頭。」此對聯將「月亮最圓時」與「人間日期的月半(農曆十五)」並列,也巧妙呼應歲末與年初的銜接時刻,可說是千古絕對之一。

  另有「天若有情天亦老」之說,據傳出自唐代詩人李賀,後人在明朝時期才對出「月餘無恨月常圓」。至於毛澤東詩詞中「天若有情天亦老,人間正道是滄桑」的意涵又另有發揮,不再贅述。

陰曆、陽曆與陰陽合曆

世界各地的傳統曆法,多以月相為基礎,屬於陰曆,例如回教曆與部分印度傳統曆法皆是如此。中國農曆則是「陰陽合曆」,既根據月球圍繞地球的週期(以確定朔望月、初一、十五等),又兼顧太陽與地球的相對位置(以確定節氣和季節)。

古代農耕社會不一定有條件隨時查看日曆,夜晚觀月便成了最直觀的方式;然而,耕作時期必須掌握四季變化,因此也要參考太陽與地球的運行。所以這套結合日月運行的陰陽合曆,兼顧了「依月相計算日期」與「依太陽判定季節」的雙重需求,可謂相當巧妙。

農曆何以需要「潤月」調整?

中國的農曆據信在殷商時期即已雛形具備。由於一個農曆月只有 29 至 30 天,十二個月合起來約 354 至 355 天,比太陽回歸年(約 365.24 天)少了 10 天左右。

古人先以觀測日影長短推算出一年天數約為 365 日多一些,但實際上約為 365.2422 日,還帶有小數部分;為了同時兼顧月相與太陽季節,便必須在某些年插入「潤月」去彌補這個缺口。常見的算法是「十九年七潤」,意思是十九年間要插入七次潤月,才能大致吻合太陽年長度。

結語

整體而言,農曆是具備歷史淵源且兼具實用性的陰陽合曆。它在中國社會乃至其他東亞文化圈中長期使用,不僅對農耕時序與節慶民俗具有重要意義,更凝聚了廣泛的文化傳統。近代以後,雖然政府在官方層面推行格里曆,但民間農曆與春節傳統仍一直延續至今,不論稱其為「Chinese New Year」或「Lunar New Year」,它在全球化時代都仍是一個重要且具有特色的節日。

Similar Posts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