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股市波動劇烈,略升至22000點後迅速回落,市場對此存在諸多猜測。其中一個因素是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推遲部分關稅戰的執行,市場因此產生炒作情緒。另一方面,習近平在事隔六年後,再次會見民營企業領袖,這釋放了重要信號,因為過去多年未曾發生過類似情況。
早在螞蟻金服上市前,馬雲已獲得所有監管機構的批准,包括中國證監會、香港證監會及港交所。然而,因為馬雲公開評論中國金融系統,最終螞蟻金服的上市計劃在最後一刻被叫停,導致投資者損失慘重。自此,馬雲開始低調行事,不僅他,連馬化騰、劉強東等企業家也紛紛減少公開露面,辭去多個公司的董事職位,甚至有企業家遭遇限制出境或被捕。

中國民營企業的生存困境
習近平此次會見民企領袖,是否意味著國進民退的政策將有所改變?過去幾年來,中國政府多次強調支持民企,但實際上國進民退的趨勢愈發明顯。例如教培行業,原本擁有上千萬從業人員,卻因政府嚴厲打擊,導致大批企業倒閉、員工失業。去年,政策又開始有所放寬,這樣的反覆調整令人疑惑。
許多人認為政府不懂經濟,但從法家思想的角度來看,這種政策調整並非出於經濟考量,而是為了維護統治者的安全。在中國古代,統治者始終將自身安全置於國家經濟之上,這種傳統思維延續至今。因此,政府對民企的管控模式呈現「一管就死,一死就放,一放就刪,刪完再管」的循環。

「習得性無助」與中國企業家的現狀
1967年,美國心理學家曾進行「習得性無助」實驗,通過電擊狗來研究動物對痛苦的適應性。結果顯示,當狗發現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避免痛苦時,它最終會選擇放棄掙扎。同樣的心理機制適用於中國的民營企業家。當一個企業家被一次又一次打壓,最終他會選擇低調行事,不再挑戰政府權威。
馬雲、許家印等企業家如今變得異常低調,正是這種「習得性無助」的體現。他們明白,無論如何奮鬥,最終仍受制於政府政策,因此選擇順從。這種模式與中國傳統「養殺政策」極為相似——當商人能為政府創造價值時,政府會扶持他們;但當商人影響力過大時,則會遭到嚴厲打壓。

商人與權力的對抗
在西方,富裕階層會透過政治運動來爭取更多權利,例如英國的大憲章運動、光榮革命等,這些事件促成了貴族與王權之間的平衡。但在中國,政府歷來不允許商人獲得過多權力。從漢代開始,商人就被限制不得騎馬進城,不得穿華服,甚至受到財產限制,這些措施的目的就是防止商人影響政權穩定。
如今的中國仍延續這一傳統。共產黨的根本目標是實現社會主義,商人的存在被視為對權力的挑戰。因此,即便短期內政府可能放寬對民企的管控,但長遠來看,國進民退仍將是不可逆的趨勢。
短期投資機遇與長期風險
近期市場轉向,部分民企股價有所回升,如阿里巴巴、騰訊等。但投資者需注意,這可能只是短期炒作行情。中國政府的核心目標仍是權力集中,當市場發展超出政府控制時,新一輪打壓政策仍可能出現。
過去幾年,政府已多次收緊監管,使許多企業家選擇退出市場或轉向低調運營。長期而言,這樣的環境不利於自由市場經濟的發展,投資者應審慎評估風險,特別是對於長期持股的策略應持保留態度。

結語
近期政策變化顯示,政府在經濟壓力下可能會放鬆對民企的管制,但這並不代表民營企業能夠完全擺脫政策風險。中國經濟政策仍然受制於政治考量,企業家的行為亦需適應政治環境的變遷。因此,投資者應密切關注政策走向,審慎評估市場機遇與風險。